《四川游记》十长江三峡
2011-12-2 10:30:50
访问量:3042380
重要提醒: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,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,并立即修改密码。 | 关闭
网易博客安全提醒: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,为了您的账号安全,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| 关闭
niannian30的博客
感谢生活给我这样的缘分,让我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地方遇到这样令人难以忘怀的你 《四川游记》十
长江三峡
序:
长江三峡是去年在武汉学习,在端午期间得以闲暇,驱车到鄂西夷陵(现湖北宜昌),作以长江三峡旅游。故将此次旅行一并将其游览之,作此文是以记。
其实描写长江的文章很多,如很小时候读到李白的《早发白帝城》,以及记录片《话说长江》等,以及后来中学课本刘白羽的《长江三峡》,到后来毛泽东的“截断巫山云雨,高峡出平湖”的伟句,虽然这些作品里描写的都是老三峡,但因无机会看到老三峡的壮丽,但能切实体会到新三峡的美丽也应可做弥补吧。
三峡,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,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。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,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,由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组成,全长192公里,其中峡谷段90公里。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,神州山水中的瑰宝,古往今来,闪耀着迷人的光彩。长江三峡,无限风光。瞿塘峡的雄伟,巫峡的秀丽,西陵峡的险峻,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、香溪、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,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——这里的群峰,重岩叠嶂,峭壁对峙,烟笼雾锁;这里的江水,汹涌奔腾,惊涛裂岸,百折不回;这里的奇石,嶙峋峥嵘,千姿百态,似人若物;这里的溶洞,奇形怪状,空旷深邃,神秘莫测……三峡的一山一水,一景一物,无不如诗如画,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,令人心驰神往。
而我们这次则是从宜昌逆流而上至白帝城,然后折返回宜昌,游览的顺序变为了西陵峡、巫峡、瞿塘峡。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,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,“上扼巴蜀,下引荆襄”素有“川鄂咽喉”之称。宜昌人杰地灵,特殊的地理环境,亚热带季风性暖湿气候,造就了这块闻名于世界的“风水宝地”。宜昌历史悠久,名胜古迹遍布全市,旅游资源极为丰富。玉泉塔、屈原庙、昭君祠、三游洞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,而且还有高岚的幽静、大老岭的神秘...每年都要吸引不少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游览。市内街道整洁,人口密度不如成都,但建筑式样颇新,市容市貌给人很好印象。毕竟跨了省,这里语音与四川有了一些变化。
轮船名“三峡龙舟”,这三日之旅,吃住行全依赖本舟。登舟远眺,见那江水映着空阔的天,变化无穷,仪态万千,河水是蓝的,在晴朗的天空下,更像古诗说的“水如碧玉山如黛”,光艳十分。那颜色一层一层,远处深蓝,近处碧绿。
轮船逆行而上,渐近葛洲坝船闸。船闸很高很大,能容纳5000人的江渝116号大轮船是我坐过的最大轮船,但此时在庞大的水闸里,也显得很小,水闸能容纳几艘这样大的轮船。闸里的水徐徐排放后,与坝上相比,落差约有40多米。这只是葛洲坝的一小角,只有江宽的几十分之一,由此可以想见葛洲坝的宏大。
出水闸不久,江面骤然变窄,应是进入西陵峡吧,它因西陡山而得名,该峡西起秭归香溪口,东到宜昌南津关,全长七十六公里,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。它由兵书宝剑峡、牛肝马肺峡、崆岭峡、灯影峡所组成。这里峡中有峡,大峡套小峡,滩中有滩,大滩含小滩,滩多流急,以险著称。诗人白居易的“白狗顶黄牛,滩如竹节稠”的描绘,以一个“稠”字,道出了这段河床的滩多、礁石密布的特点。而下游的葛洲坝的修建和历年河床的整治,使下游的水位提高,江水趋于平缓,滩险、暗礁渐渐成为过去。
这里的群峰,重岩叠嶂,峭壁对峙,烟笼雾锁;这里的江水,汹涌奔腾,惊涛裂岸,百折不回;这里的奇石,嶙峋峥嵘,千姿百态,似人若物;这里的溶洞,奇形怪状,空旷深邃,神秘莫测……三峡的一山一水,一景一物,无不如诗如画,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,令人心驰神往。
“至峡口一百许里,山水行曲,而两岸高山重嶂,非日中夜半,不见日月。绝壁或高千丈许,其石彩色,形容多所象类。林木高茂,略尽冬春,猿鸣至清,山谷传响,冷冷不绝。”“其迭秀峰,奇构异形,固难以辞叙。林山萧森,离离蔚蔚,乃在霞气之表。仰瞩俯映,弥习弥佳,流连信宿,不觉忘返,目所履历,未尝有也”(袁崧《宜都山川记》郦道元《水经注、江水》引)。西凌峡两岸连山,没有了极目楚天舒的感觉。但那绝壁耸万仞,长波射千里的壮观景象,足以使人忘却一切烦恼。显然,王维的“赖多山水趣,稍解离别情”是有些保守了,或许是情太浓了也未可知呢。
美丽的画卷接连不断,照相机已不能胜任,我后悔没有摄像机,只好极目四望,再不时的闭上眼睛,努力记住着这美好的景象,这是心理学家的建议,或许管用。
最先过的是灯影峡。崖顶有形似唐僧师徒的石头,据说在烈日的背景下,会更加维妙维肖。游人争睹,我却不以为然,其实,这个山崖的石头与众不同,发白,很光亮,经少量草木的点缀,很像一幅中国水墨画。
食罢午餐后,船又行不久,很快就能看到江边的一个红墙黄瓦的建筑,那是“黄陵庙”。弃周舟登岸,因山顶有一黄牛石,所以,好象也叫黄牛庙,历史悠久,东坡有诗云:江边石壁高无路,上有黄牛不服籍。庙里的禹王殿有很多巨大的柱子,斑驳的漆上还有百年前的水迹,记录了一次最大洪水的高度。
从“黄陵庙”回来,已是午后三点多。不久船到了秭归,这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,同时也是“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”昭君的故乡了。屈原庙在江北半山腰中,院内塑有屈原铜像,正殿内有名人墨迹和屈原生平介绍,左右各建碑廊,刻有屈原的著名代表作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等。从秭归出发行至不远,顿觉轻风徐徐,香气扑鼻。导游告诉我们,江北岸那条河流是香溪河,上游是王昭君故里。
香溪之水四季常青,碧绿透底,与长江水清浊分明,相安无事映成趣。传说昭君出塞前在溪边洗脸挽妆,项上珍珠落入水中,从此溪水就香气扑鼻,香溪因此得名。
游人无不向香溪投去敬慕的目光。峡中峰峦夹江壁立、峻岭悬崖横空;奇石嶙刚,苍藤古树,翳天蔽日;江流回环曲折,礁石林立,险滩密布,水势湍急,浪涛汹涌,云雾升腾,气象万千,浑如一幅天然的巨幅山水画卷。
屈原的生活地是楚国。《史记、贷殖列传》“江陵故郡都,西通巫巴,东有云楚之饶。”倘若没有巫山云雨、长江浪涛、高山峻岭、神秘幽幻的长江风景,也就没有屈原为楚国地理山川描写得如此精彩的《九歌》。浩荡的长江,巍峨的群山,对屈原的胸襟开拓,激发诗作的灵感,特别是他在《天问》中,对大自然宇宙丰富变幻的自然风云、日月轮回、星辰迭转、江浪滚滚有着执着的探索,都有着重要的潜在效应。这正如郭沫若《屈原研究》所说:“屈原是产生在巫峡临近的人,他的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娓婉,他的文章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,恐怕也是受了些山水的影响”。是的,在这长江天险、春夏秋冬、风雨闪电、山势雄健的自然环境中,对屈原的文化性格与人格品位,以及人性人情的心灵,都有着重要的影响。
屈原在他的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中,具有丰富的古代神话、民俗、祭祀的文化内涵。这也是“楚地多鬼神”的文化心理效应。同时从巴蜀的栈道文化、巫山云雨、神女文化的综合长江文化,对于同饮一江水的屈原,肯定有着深层文化的微妙感应。从大自然与人类生命精神中得到“江山之助”来理解,在屈原诗作里,能够发现许多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相互交融的奥妙。
回船舱合眼小憩一会,不料醒来已是落日余辉,急登临楼顶甲板,见落日下的三峡甚是美丽。唐诗有:“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”。这不仅写出残阳,而且还写出江上微风。江上起了微波,一层层的细浪,受了残阳的返照,一时光辉起来。清淡的天空,好像是离人的眼泪,周围边上,只带一道红圈。
暮色苍茫笼罩着西陵峡,连绵的群峰迷迷蒙蒙,像一个个身躯高大的将军,挺立在天地间,待命于自然天公的命令。黑压压的队伍似乎随时向大江两岸冲杀过去,使人联想到战场壮美的场景。面对此景,我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:“江山故宅空文藻,云雨荒台岂梦思。”
想必船已达巴东了。巴东在巫峡和西陵峡之间,背山临水,向为川鄂两省水路交通要冲。李白在此留下的“我在巴东三峡时,西看明月忆峨嵋”。白居易的“巴东船舫上巴西,波面风生雨脚齐”。
一轮明月光辉四射地升腾起来。它仿佛是从江水里诵上来似的,全身洗得雪亮光滑,十分明亮。江面飘浮着航标灯,星星映在水中,灯光像是星星,星星又像是灯光。那圆月映在水中,轻轻抖动,象碎银子似的闪闪发光。宽阔的江面,在晴朗的夜空,真是天连水,水连天,似乎划着小船,便可以游入月宫。在这里是会发出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的感慨。
一夜无话。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巫峡的境内。
巫峡,西起巫山大宁河口,东至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,地跨渝、鄂两地,绵延四十多公里,是三峡中最整齐的一段峡谷。巫峡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两个峡谷。巫峡幽深秀丽,两岸峰峦奇形怪状,姿态万千,巫峡中有以神女峰为代表的巫山十二峰、孔明碑等著名景点。空气中弥漫着薄雾,巫山12峰上云遮雾绕,恍惚间神女驾祥云飘然而至。定睛细看,脚下的江水依旧汹涌,远处的神女峰依然傲立。
峡顶一道蓝天,浮道几小片金色浮云,一注阳光像闪电落在峭壁上。但阳光还没有降临。这时,远前方,迷蒙云雾之中,忽然出现一团云雾。绎紫色的山峰,衬托着一团雾,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着红色宝石的闪光,令人仿佛走进神话境界。朝江流上望,两面巨岩,倒映如墨,中间曲折,犹如闪光道路,近处山峦碧绿如翡翠。前面的红雾越红越高,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。我来到了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,新的一天开始了。
巫峡以巫山得名。她幽深秀丽,千姿百态,以俊秀著称天下。峡谷内长年云遮雾绕,细雨蒙蒙,极易形成巫山云雨的奇妙景观。谷深峡长,奇峰突兀,江流曲折,百转千回,船行其间,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,充满诗情画意,令人叹为观止。不少观光游客游过巫峡之后,感触颇深地说:“要知中国画与中国山水的关系,不到巫峡不明白。”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: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”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。
峡中两岸青山连绵,群峰如屏,江流曲折,幽深秀丽,宛如一条天然画廊。峡两岸为巫山十二峰。唐代诗人赞美巫山十二峰的诗句,有“巫山十二峰,皆在碧虚中”;“巫山峨峨高插天,危峰十二凌紫烟”。巫山十二峰中,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。她耸立江边,峰顶可见云雾缭绕。细雨蒙蒙,沾衣欲湿,拂而觉爽。云雨中的青峰绝壁,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国画。
岸边悬崖绝壁上凿一条小路,不时见有人背蒌在壁间行走。岸边农民居室简陋,有的借居自然山洞,有的依崖壁而建房屋,不时见人进出走功,有的还在江边撒网。在居民较集中处,多数为三至五家,院外种有毛竹,村边种有橘树,山坡处有片片绿色庄稼,按时节约是玉米和蔬菜了。
船上的导游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,长的眉清目秀,端庄大方。特别是她那流利的普通话,说的字正腔圆,无可挑剔。她给我们讲了一个三峡移民的故事,深深打动了我。故事内容是,一个生活在长江边的老太太,朝朝暮暮与长江为伴了90多年。她育有两儿两女,女儿住在移民线以上,两个儿子在移民线以内。按照风俗,她要和儿子一起移民到安徽。老太太茶饭不思,留恋故土。但是她深明大义,毅然决定跟随儿子一起离开这养育了她90多年、朝夕相处的土地,她用坛子装满了土随身携带。她们是乘船走的,启程那天,巫山县的领导和群众来给她们送行,很是悲凉和凄楚。这个时候,老太太颤微微地走上甲板,把装满故土的坛子让儿子搬上来,对着坛子深深叩了3个头。送行的人大都哭了。听到这里,我的泪水也禁不住落了下来!我为这样的场面感动,我为这老人家的觉悟感动!这一走,老太太可能永远不能重回生她养她的故乡;这一走,老太太可能再也不能看见她朝夕相处的巫山云雨了,这一走这里就永远是心里痛楚了...
瞿塘峡又称夔峡,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。但它却有“西控巴蜀收万壑,东连荆楚压群山”的雄伟气势,又独具“高江急峡雷霆斗,古木苍藤日月昏”的险峻磅礴。滔滔江水,穿谷过涧,犹如万马奔腾,势不可挡,仰望绝壁,俯视激流,有如“峰与天关接,舟从地窟行”,不愧号称“天下雄关”。
夔门入口处,见双峰峪合,似门半闭,江流滚下,浪涛奔泻,蔚为壮观,大有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的文化情感意味。两峡悬崖如削,水流湍急,江色暗淡,被水流冲刷的悬崖,宛如线割的平面,绿、红、黄三色交融。在两边的悬崖上,看到点点栈道遗迹的小洞在江边悬崖上伸延着,下临巨浪翻滚,险道艰难。
这足见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勇敢与智慧。栈道像无穷尽的省略号,引伸着人类明天的文明……在悬崖的山洞上,看到一些悬棺,据说这是巴人的祖先,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。瞿塘峡窄处不足百米宽,江流奔泻,大有“锁镇全川之水,扼巴蜀咽喉”、“众水会谙方,瞿塘争一门”的气势。据说在长江三峡夔门,曾发现新石器工具,据今有八、九千年的历史,祖先曾经在这里生活过。我想,当他们第一次看到削壁悬崖,江流湍急的夔门,心情该是多么的激动与恐惧啊!
这神工斧劈的山崖,使人仿佛听到一种群体生命的幽灵在呼唤着古代诗人精魂的复归……此时,我念起白居易夜航时写的《夜入瞿塘峡》:“瞿塘天下险,夜上信难哉;岸似双屏合,天如匹练开。逆风惊浪起,拔念船来,欲识愁多少?高于滟堆。”一种难以诉说的人生文化情感的心态,在我的心里涌上一阵阵激流浪涛……
远处林木苍翠,葳蕤绵绵,灌木青滕,依崖而下,峡谷上空有雄鹰盘旋,林间树梢有小鸟啁啾。美景接踵而来,又次第远去,就像欣赏一幅幅滚动的青绿山水长轴。
江水东流,江轮西进。一路行舟,一船江雨。我们在白帝城上岸,去观赏这个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。一直记得在小学上语文课时,老师闭目晃头,拉着长音教我们背诵:“朝辞白帝彩云间”。从那时起,白帝城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脑海中,几十年从未忘记。
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,距重庆451公里。相传西汉末年,公孙述在川自称蜀王,因见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烟雾升腾,形似白龙,故自称白帝,建都于此,将紫阳城改为白帝城。现存的白帝城是明、清两代修复后遗址。白帝城东依夔门,西傍八阵图,三面环水,雄踞水陆要津,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
林荫里,一座黄色的庙门格外醒目。“白帝庙”三个大字显示了它在城中的地位,这就是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托孤的地方。殿门上郭沫若亲笔大书“白帝城”三字,苍劲遒挺。碑刻中清代的“竹叶诗碑”巧妙之极,远看是一丛枝活叶动的翠竹,细观是一片片竹叶都是笔划,组成了“不谢东篁意,丹青独自名。莫嫌孤叶淡,终久不凋零。”的一首诗,让人看而生趣,读有余味。
门前有白帝城的城碑,还有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诗碑。院子里有雕刻精美的左龙右凤,十分华丽。再向前行,就是“托孤堂”了。当年刘备讨伐东吴,七十万大军与七百里连营一夜之间泯灭。他忧伤成疾,临终前在白帝城永安宫向丞相诸葛亮托孤。我站在“刘备托孤”的大型泥塑前,看着那孱弱无力的刘先主,看着那鞠躬尽瘁的诸葛亮,看着那长跪不起的刘阿斗,好象翻开了历史的画卷。刀光剑影,金戈铁马,黄尘古道,鼓角悲鸣。大江年年东去,千年帝王却已经尘归尘,土归土。只有这山这水,还残留着历史的遗迹,静静地任后人随意评说。真可谓“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”。
上山。俯瞰脚下山林丛丛,绿荫浓浓,更有几处楼台亭阁点缀其间。长江似一条白练环绕着山城,青山隐隐,绿水悠悠,为它平添了几许仙山琼阁般的魅力。
在白帝城登高东眺,可以欣赏到“夔门天下雄”的壮观。霭霭迷雾中,瞿塘峡口似一个不规则的扇型。江水湍急,山峰高耸,绝壁如削,真是“岩悬青壁断,地险碧流通。古木生云际,归帆出雾中”。这就是三峡最为险峻雄伟的西入口—夔门。唐宋以来,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陆游等都曾登白帝,游夔门,把流传千古的诗篇撒向这片古老的土地, 故白帝城又有“诗城”之美誉。李白那首千古佳句,更是脍炙人口,妇孺皆知。
在一泓被菏叶覆盖的池水边,我们停下脚步,慵懒地凭栏小憩。抬眼望去,青翠欲滴的绿荫里,“沁园”两字龙飞凤舞,这是文人们吟诗作赋的亭阁。望着环绕四周的块块诗碑,闻着风中似有若无的阵阵墨香,我沉醉在千年诗风词韵里,品味着白帝城带给我的感动。真不愿意按游程的安排离开这里,我还想仔细地看看这些诗碑,我还想豪爽地与诗仙谈古论今,我还想在沁园里多沾点诗人的灵气……
怀着惜别的伤感,登上回程。俯瞰脚下依然是山林丛丛,绿荫浓浓,却已没有来时的雀跃了。我注视着“175”米水位线,想象着已是孤岛样的白帝城,甚是悲楚。但雄伟壮烈、气贯宇宙的长江三峡,使我精神长进,壮心不已,奋然前行……